點擊或掃描QRcode馬上加入好友~

部落格Blog

工作坊回顧:編編工作坊 I採訪 / 魏潔柔2019-08-05

圖片
《非常感謝您的參與》宣傳片截圖畫面,讓觀眾透過影像結合舞蹈的方式欣賞演出。(圖片提供 / 網路資料)
時    間|2019年07月16日(二)13:00、2019年07月23日(二)17:00
講    師|陳武康(藝術總監)、孫瑞鴻(影像導演)

下半年,驫舞劇場將在此次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帶來結合即興之新作《非常感謝您的參與》,隨之所發展的參與式計劃「編編工作坊 I & II」兩場深具省思的活動,在臺藝表演廳排練室圓滿落幕。為使觀眾對於此新作保留多一點想像,恕暫不公開工作坊內容,並嘗試將工作坊回顧以人物專訪形式,呈現驫舞劇場在此次「編編工作坊」的原初構想與觀念激盪,讓我們藉著小編的好奇一探究竟。

靜下心,關注自己

陳武康認為此次工作坊不同於以往的地方,是回到自己───「感受呼吸的感覺,皮膚的感覺,聽音樂的感覺,回到自己的感覺裡。」現代人過於忙碌,在身處的環境中忘卻自我,當一個人全神貫注於自己的內在,屏除掉外界的各種刺激,認真去感受自己身體此時此刻的狀態:吸氣、吐氣,感受氣流穿梭在鼻腔內的感覺;靜止不動,皮膚在這個環境接觸到空氣的感覺;當耳朵聽到音樂,音頻刺激耳膜的感覺;讓大家靜下心,仔細地、慢慢地找到自己。

「當身體的運動和影像呈現在自己面前,你的感覺,無關訓練。」陳武康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其所表現出來的肢體、舞蹈,以及藝術呈現的方式,都可以從中窺探一個人的性格與生活風格,具有濃厚的個人特色,他想透過探索多重敘事觀點與穿透演出現場的舞蹈,發現肢體表演與影像之間的可能性。

尊重獨特、擁抱不一樣

在工作坊的前半段,學員在陳武康的帶領之下,探索自己此刻的狀態,感受到肢體的溫度、體內的變化,最後在音符中自由的詮釋自己的情緒。「每個人有自己聽音樂的感覺、感受音樂以及決定自己要怎麼反應的方式」對於學員的表演,陳武康抱持著欣賞卻不介入的心態觀察,每個人所呈現出來的肢體語言,皆是自身對音樂的回應,無從比較。陳武康說,有的人肢體律動特別慢,並不代表他對音樂沒有感覺,即使學員聽到音樂時佇立不動,他依然會選擇靜靜地看學員們的表演,因為那是每個人欣賞一件事或一首歌所選擇不同的反應,這些反應全是帶有個人獨特氣質的表演,極為有意思。

與人合作,看見新視界

此次和孫瑞鴻的合作,陳武康認為除了是舊相識的關係外,他更是用四個字形容他們彼此的關係:增廣見聞。當初在決定兩人共同合辦此工作坊之後,與一般人不同的是他們平時生活的話題,並沒有圍繞在這件事上,卻一如往常地交流彼此所見所聞,分享雙方在平行時空下各自經驗到的事情、感覺。
「可以互相批評,是信任」這樣長久的關係使他們的合作中允許批評的存在,並且互相接納與包容,進而在藝術共製上擦出新火花,進入不同的藝術領域觀賞與學習,更有機會嘗試多元的表演模式。「沒有重新認識他,而是持續的認識,但不是對他太深入的瞭解,而是認識了更多旁邊的東西。畢竟每個人生活圈都不太一樣,越接觸,就越有新的認識。」這並非首次與孫瑞鴻合作,陳武康做出這樣的結論:合作能帶來更開闊的視野,讓自己的藝術創作有新的元素產生,就好比今年年尾的新演出,結合影像編輯與編舞,帶領參與者在影像與身體之間探索自我。
2016年孫瑞鴻與陳武康在《強制對話》的合作。

獨立思考,清楚自己的定位

驫舞劇場在世界舞台持續有數場巡迴演出,面對台灣目前的舞壇,陳武康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獨立思考。而獨立思考的前提是,理解自己對國家的定位,理解自己國家的尺度和代表性,最後才能擁有特殊性。「自由的情況之下沒有傳統,在表演的時候可以自由發揮。這裡的自由先進,只要不往大國思維方向,我個人是覺得滿好的,而且會有更多機會認識周邊的人,並且進行合作。」他認為臺灣相對其他亞洲國家遙遙領先的思想開放程度,對臺灣舞壇的發展很有幫助。

從自己出發,永記初衷

陳武康建議未來想以跳舞維生的同學:「要多跳舞才會認識自己,要透過跳舞認識自己。在跳舞中可以尋找到寧靜,如果一直坐在台下問問題,上台時卻無法做出想要的動作,就是要不斷在裡面跳、不斷的在外面跳。」上課學習、勇於發問固然重要,但陳武康也道出一個重點:唯有不斷跳舞,方能認識自我。看見自己最真實的樣子、瞭解自己的每一個肢體動作,在不斷地練習、揣摩,在舞蹈中探索自我,最終才能跳出一支具有個人風格與魅力的舞蹈。

HORSE驫舞劇場《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陳武康,台灣當代最難以捉摸而又變化多端的編舞者。12歲時抱著對熱舞的嚮往,誤打誤撞跌進後來成為此生摯愛的芭蕾。「這是一件讓我可以專注的活動,就在第一堂的芭蕾課當中,我感受到我第一次的專注,專注在自己身體的變化。動作、頭、眼睛、手、呼吸之間的關係。」。(圖片提供 / 網路資料)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