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誠校長說道,我們這個時期,靈光的理解和詮釋與過去傳統的理解方式,已有所改變。過去是由工業主義所建置的社會體制,因此,人們不滿於單向度的狀態,便企求不受機械時代所框架。但現在,我們所身處的影像世界、網際網路,以及太多的觀點、資訊轟炸,慢慢走向數位時代下的「萬物有靈」,在這裡的「萬物有靈」,指的是人們利用自身的感官去接受數位世界所帶來的一切事物,而非全然理智的思維,由自我主體出發的視覺、聽覺、觸覺、身體,如何使其能夠是萬物有靈、是自由自在、多向度的發展。「我從去年導的作品《島嶼時光》,便開始嘗試做這樣的探尋。」陳志誠校長表示。試問在現今這個時代,除了「靈光」以外,新的藝術型態是否可能提供一個關於萬物有靈論的討論方向。
關於「超領域」,陳志誠校長以「法國遺忘劇團」在這次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所獻上《墜落的天使》為例,它不再是「戲劇歸戲劇」、「舞蹈歸舞蹈」、「馬戲」、「特技」等等藝術類型如此壁壘分明,《墜落的天使》更傾向於揉合不同領域的元素,形成一個全新的混合體─「新劇場」形式。這是從總體藝術的創作概念出發,創新,意味著的並非僅是材料應用的創新,也並非純粹只是題材的創新,而是一個學科/領域如何在「體制的形制」中做出具革命性的改變。從相近性質的學科拉開,到截然不同領域之間的調和,「跨領域」與「超領域」都並非僅僅「拼貼」,而是更深層次的「交融」,在保有原先學科的本質學能中並進,從而讓身體與各藝術領域間的關聯性,開啟各種跨界想像。
再次回到了觀看的討論,本次的《走向_______》涵蓋了室內歌劇、舞蹈、劇場、音樂、劇場馬戲、跨域合作......各式類型的表演藝術,而每檔作品也擁有各自的提問與回應,當代的藝術形式以超乎人們想像的速度持續擴張,各式的切入點,不再局限於單一的解讀。策展人陳志誠校長邀請大家,以開放的眼光、自在的心情,一同加入大臺北藝術節的行列,讓藝術的討論延伸,讓自己找回被作品觸動內心的感動。
總策展人陳志誠博士認為,從總體藝術的創作概念出發,「創新」意味著的並非僅是材料應用的創新,也並非純粹只是題材的創新,而是一個學科/領域如何在「體制的形制」中做出具革命性的改變。(圖片提供 / 校長秘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