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2019年09月26日(四)12:30-14:00
講 師|陳慶恩(作曲家、香港大學音樂系教授)
今年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由香港週的室內歌劇《鬼戀》作為啟程,並在該歌劇演出前舉辦了兩場講座,前兩日第一場講座完美謝幕,而第二場講座是由作曲家陳慶恩主講,向觀眾分享他在華語歌劇中創作的經驗與感想,讓觀眾更了解一部歌劇的產出過程,並且對於華語歌劇創作有初步的認識。
歌劇核心為「音樂」
陳慶恩有三部室內歌劇的創作作品,分別是2013年《蕭紅》、2015年《大同》,以及今年在台首演的《鬼戀》,前兩部當年在香港藝術節迴響極好,但陳慶恩從作曲家的客觀角度去看,就略顯美中不足,「有人說過歌劇劇本應該比舞台劇劇本短,我過去那三本歌劇,坦白說那字都太多了」,若是歌劇劇本字數過多,音樂就沒有足夠的空間發揮,有些作曲家想透過音樂傳達的情感、意境等就無法盡數表達出來。
歌劇是屬於戲劇的範疇,其之所以不同於話劇、詩劇,或舞劇,根本原因在於其藝術性著重的,並非對白、詩歌或舞蹈,而是音樂。「在一部戲劇藝術作品當中,音樂沒有發揮核心作用,就不該稱作歌劇」,陳慶恩認為歌劇這兩個字經常被混淆使用,有些音樂人不大理解歌劇所代表的意義,錯將一部戲劇歸類為歌劇,在戲劇這個領域裡,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
歌劇有項重要的原則是:每一個重要的戲劇環節都必須在某處被轉譯成音樂,不能單就台詞或肢體動作去表現,得透過音樂去表述、帶入情境。「對歌劇的理解,絕不能僅僅依靠閱讀劇本,作曲家才是戲劇家。再怎麼不好的劇本若是配上好的音樂,也是會被歷史留下的」,陳慶恩不斷強調音樂、旋律、曲調是歌劇最核心的價值,他說有些沒被留下的好劇本,主要原因是音樂寫得不夠好,是故一部歌劇的好壞,取決於音樂。
【4-1】2015年香港藝術節推出室內歌劇《大同》之官方宣傳照,該歌劇即由陳慶恩所創作。
音樂之於劇本
陳慶恩談到當年寫《大同》的劇本時發生一些狀況,歌劇於2015年上演,他在2014年間卻尚未寫完樂曲,「寫大同的時候,文本太長,但大部分我都希望他們用唱的」,陳慶恩認為有關歷史敘述的歌詞無需太長,應著重描寫主角內心的感覺,由於時間緊迫,他只好自己將一些句子改得短些,甚至把某個橋段的歌詞全部重寫過,盡量根據每個詞的聲調去寫劇本,每個角色會固定配上一種特定樂器,這麼一來演唱者從舞台出現時,屬於該角色之樂器聲音也隨之進入。
「歌劇有趣的地方在於單唸台詞時很沒感覺,但給了他一個音,突然間就充滿感情」歌劇尚在排練時,表演者不論怎麼唸台詞都覺得情感無法投入,練起來很沒有感覺,陳慶恩當下請樂手給演唱者一個音調時,整個演練變得較為生動,這是很奇妙的效應,他說當他開始寫歌劇後才明白,東方人學歌劇不懂得如何唸台詞、講對白,發現唱歌劇的表演者若沒受過舞台劇訓練,唸起對白也會變得極為奇怪,所以在歌劇裡,音樂絕對是必備關鍵要素。
華語歌劇的特色在於文字聲調
在西方的歌劇創作中,可以先寫出動人的旋律,之後再加上歌詞即可,但華語的歌劇創作就無法如此單純,「中國人的語言有中國人語言的特色,那是有音調的」,每個字皆有其聲調上的高低抑揚,若是字的聲調是向下降,旋律就不可往上衝,故華語歌劇在寫曲方面更是著重與歌詞之調性搭配。
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已有明顯的語調起伏,陳慶恩說相較於普通話的歌劇,廣東話的更是複雜,因為廣東話有九聲六調,當時在寫《大同》時,語言的聲調多少局限了他的創作,在處理文字上變得更加複雜,即便如此陳慶恩還是強調:「旋律要符合廣東話的九聲六調固然困難,但也不要過分強調這個難」,沒有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只要有恆心、有足夠熱情和不放棄的精神,勇於嘗試、面對挫折和挑戰,最終都能編出一部好的歌劇。
創作來自經驗累績
「創作華語歌劇是屬於橫的移植,而非縱的傳承」,陳慶恩說,在華語歌劇中可作為參考的成功作品著實不多,作曲家大多是摸著石頭過河,各自從創作中累積經驗,憑著有限的資源去摸索和接觸歌劇創作這塊領域,慢慢一針一線地織出歌劇的大致樣貌,有了架構之後就能仔細為每一幕、每個橋段、每位角色選取符合的音色,並針對歌詞聲調配上合適的曲調,逐步地完成整件歌劇作品。
因歌劇並不屬於中國的傳統,而是由西方傳來,故中國對於歌劇的定位有些模糊。戲劇與歌劇這兩者在運作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戲劇在創作上通常是由填詞人、演員或是歌唱者來體現整個戲或劇,好比說有些廣東人會利用現成的樂譜將詞填入,以致於不同歌者所演唱的同一首歌或一個劇可能不一樣,「身為一個作曲家,寫歌劇時我希望整個歌劇是透過歌曲來體現,而不是藉由演唱者來完成」,陳慶恩對於歌劇最終呈現的型態有很深切的期盼,對於作曲家而言,好的音樂勝過於好的劇本 。
觀賞歌劇 拆解創作歷程
在講座的後半段,陳慶恩放了一段歌劇《大同》裡頭較為經典的部分,他說他的創作方向盡量滿足文本的要求,例如劇中的「月光」,即運用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來代表,並加以擴展成為該橋段之主題。
「慈禧太后喜歡唱京劇,所以特意在慈濟太后出來時做了很像京劇的音樂」,陳慶恩說這樣的京劇創作是他刻意而為,採用一些巧思來呼應劇情,對於一個作曲家而言,完成整部歌劇的創作是極有成就感的事,而向觀眾分享自身創作歷程,又是另一種樂趣。他接續分析了幾個橋段,就連奏樂停頓點、舞台燈光的亮點,皆有納入安排及創作曲目之穿插考量,「我的劇本不光是文本跟音樂的填滿,更多的是在想像舞台呈現出來的整個畫面感」,陳慶恩對於整個歌劇編排有初步設想,根據那套架構進行創作,將文本、音樂、燈光等效果結合起來,使得整體演出更加完整。
【4-2】陳慶恩一面播放過去所作之歌劇,一面講解他如何設計劇中橋段之音樂。(攝影 / 魏潔柔)
享受歌劇 熱愛歌劇
一部新歌劇的誕生並不容易,創作時間無比漫長,需要不停地編寫、修改、調整,前前後後得花上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從陳慶恩身上不難發現他對歌劇創作多麼熱忱,即便華語歌劇的創作過程困難重重,仍積極地想將華語歌劇帶上世界舞台,「只要觀眾能享受其中,那其實就夠了」,陳慶恩感性地說:觀眾的投入即是他最大的收穫。這場講座不只讓觀眾認識到華語歌劇,也更深入看見華語歌劇是如何誕生,在精彩的華語歌劇創作分享的尾聲,陳慶恩對歌劇創作那股熱血,更是深深鼓舞著台下觀眾,讓人不禁期待這齣由陳慶恩所創作的歌劇《鬼戀》。
【4-3】陳慶恩與《鬼戀》的男女主角一同受訪之合照。
註:【4-1】網路連結:香港藝術節官方網站https://www.hk.artsfestival.org/tc/about-us/past-programmes/past-programmes-2015.html,瀏覽日期:2019.10.02。【4-3】網路連結:藝術推廣新聞頻道,http://arts-news.amcnn.com/artnews/article,瀏覽日期:2019.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