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或掃描QRcode馬上加入好友~

部落格Blog

帷幕揭開後的桃花源─《藝音琴緣》 文 / 紀承璇2019-12-02

圖片
旅德鋼琴家─陳必先:「當我彈鋼琴時,我好似處於一個完美的世界」。(圖片提供 / 藝文中心)

我們從何時開始接觸古典樂?

有可能是隔著媽媽的肚皮聆聽的安胎古典樂?也可能是常常被拿來換作國語數學補課其實整學期上不到幾堂的音樂課?還是一年到頭響徹街頭巷尾的垃圾車版《給愛麗絲》?在臺灣,人們從日常生活中接收古典音樂薰陶的機會鮮少,我們總是被動於聆聽,更遑論真正去認識它。

我們如何主動接觸古典樂?

小時候被家人帶去地方藝文中心聽音樂會?在幼兒才藝班裡敲敲打打的音樂潛能開發?還是參考網路部落客的建議嘗試從 Youtube 點開古典樂選單?還是邊開著車邊收聽廣播裡傳出的古典音樂?又或者身邊正好有那麼一位喜歡古典樂的人,讓你忍不住想追尋他的腳步,去聽他所聽過的音樂,而在不知不覺中,自己也漸漸喜歡上了?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曾被動地接收過古典樂,但重要的是,我們從何時開始真正主動的找上它?有沒有過突然被一首古典樂曲打動的經驗,沒有任何語言但卻真實的感受到情緒翻湧,心弦被撩動,彷彿身體融入旋律之中,像是故事裡的男女主角,在那猶如時空凝滯的桃花源裡迷失自己。

曾經在古典樂的世界裡感受到什麼?

你喜歡的是哪種風格?巴洛克、洛可可,還是浪漫派...?或許我們其實根本分不太清楚一首古典樂在樂理上或風格流派有什麼奧義,但你還是能說得出你比較喜歡交響樂的磅礴氣勢,還是重奏的交織層次,又或者你就獨愛聚光燈落在鋼琴手豐沛情感的獨奏上,但無論是何種古典樂演奏,總能使人陶醉,就算不認識貝多芬也叫不出樂章的名字,人們依然能夠欣賞它。

古典音樂還能怎麼聽?

你平常都是如何收聽古典樂的?這個年頭收藏CD的人好像越來越少,網路串流平台的力量可真不容小覷,從KKBox到Spotify,科技媒體的改變,也改變了人們收聽音樂的習慣。你喜歡走進表演廳欣賞一場音樂會嗎?和許多人並肩而坐,感受群眾的第一幕掌聲,感受著大家同自己心中的期待、悸動,親臨演奏者當下的狀態、頸脖上的汗珠,或者在他按下第一個音符前的深呼吸,這些真實與力道是在電腦前的你無法感受的。

孤獨是必須的,但卻能感動眾人

兒時被譽為奇蹟、天才兒童的陳必先,九歲時便獨自一人到了德國學習鋼琴,1970年畢業,隨後屢獲國際大獎。她曾在訪談中說道:「當我彈鋼琴時,我好似處於一個完美的世界。但我的感覺隨著時間改變。當我還是孩提時,我覺得孤獨是一種懲罰。作為一個成年人之後,孤獨是必需的,尤其是當您身為獨奏家。」與此同時,他也是少數可以演奏古典鋼琴音樂,又可以彈奏現代鋼琴音樂的鋼琴家之一,在古典音樂與傳統脈絡中探問,亦在現代性與多變中平衡,恣意遊走,這是陳必先的琴藝才華出眾之處。這次邀請她來到臺藝大與音樂系老師們共同合作,以室內樂的形式重新演繹德國貝多芬、舒曼及布拉姆斯的經典曲目,精彩可期。

貝多芬 鋼琴三重奏《幽靈》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Trio in D Major Op.70, No.1 “The Ghost”

這部作品在音樂性變化上,可以發現貝多芬面對耳疾和對現況不滿的狀態,展現出不向命運低頭的英雄氣概, 樂曲形式上也展現出如交響樂般偉大輝宏的氣勢,同時第五鋼琴三重奏又被稱為「幽靈三重奏」。這首重奏曲得名「幽靈」,據說是因為貝多芬的學生卡爾.徹爾尼(Carl Czerny)在談及這首三重奏時提到,第二樂章使他想起了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y)悲劇《哈姆雷特》(Hamlety)中哈姆雷特父王的幽靈。

布拉姆斯 | A小調給豎笛、大提琴與鋼琴的三重奏,Op.114
Johannes Brahms Trio for piano, clarinet, cello in a minor, Op.114

作品整體洋溢出柔和憂鬱的抒情氣質,以及暮秋般的金黃澄亮感受,當中大提琴與豎笛的對話,更被布拉姆斯的好友曼迪塞維茲基(Eusebius Mandyczewski)形容為「好像樂器彼此之間在談戀愛」一般,琴瑟和鳴。

舒曼 | 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
Robert Schumann Piano Quintet in E flat Major Op.44

此為鋼琴加上弦樂四重奏,亦即鋼琴和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組成。此曲常被認爲是這種作品的第一個名作。後來與布拉姆斯的F小調,以及德佛扎克的A大調,合稱鋼琴五重奏的「三大」。

演奏—無國界的表述語言

「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是音樂演奏者最佳註腳,觀眾如我們,或許有的人是十分撚熟古典樂的老行家,也有的人則單純想欣賞,或者感到有那麼一點點興趣卻還不得其門而入的人,不論你是哪一種身分,我們在音樂之前都是平等的,當你走進表演廳並找到位置坐下等待演出登場,揭幕後接下來的體驗就像是走進世外桃花源,演奏者透過樂器創造出非語言的旋律、聲響、曲調講故事般,開闢一處令人陶醉的場域,幾乎凝滯了時間,指尖落下每下敲擊,皆帶著人生經歷的淬煉,雋永而深刻。


註1:蘇金輝(民107)。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幽靈》 (Opus 70, No. 1)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人文社會學報,14(4),293-323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